角膜塑形术为一种新型的可逆性治疗低、中度近视的方法,作用是肯定的。但是由于其采用长期、夜间配戴的方式,特别是第三代角膜塑形镜能快速改变角膜的形态,故其安全性是这一技术的关键问题。复旦大学附属耳鼻喉医院曾对完成1.5年随访的患者141例276眼,进行密切观察,对其安全性座椅客观的评价。
角膜水肿
角膜水肿是衡量角膜缺氧的重要指标。角膜塑形镜片导致的角膜水肿以中央为最多见,与中央直接手镜片的压力作用有关。在脱镜后,患者可有“灯光闪射”等主诉。我们随访中曾发现一患者,戴镜3月后角膜中央水肿明显,角膜染色,出现“haze”样表现,停戴镜片1日后症状即消失。角膜厚度的测量常用语衡量水肿的程度,而我们长期随访的资料发现角膜厚度未发生明显的改变。考虑原因:①患者在脱镜1~2小时后检测,角膜水肿已消退,为发生不可逆改变。②角膜水肿程度低。③长期配戴接触镜使角膜上皮变薄。以上综合因素可能解释长期配戴者角膜厚度无明显改变的现象。
角膜内皮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的变化
角膜内皮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的变化也是角膜缺氧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在1年半的研究中,为发现角膜内皮细胞的数量发生明显变化。Caldwell发现长期配戴PMMA奖品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减少,超过了年龄因素,但此研究没有严格的对照,亦未见到其他重要的论证报道。
不少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间出现“黑洞”样表现,在随访中发现这种表现是非恒定性的、可逆的。有些学者也发现,不管是硬镜或软镜,有些配戴者在戴镜后30分钟即可出现,镜片摘除后即会消失,往往在镜片配戴的适应阶段比较多见。这种“黑洞”样表现可能是细胞水肿的表现,由于在患者配戴初期比较多见,也可能是机体应激反应的表现。Holden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缺氧导致的角膜PH值改变所致,与镜片下二氧化碳的积聚有关。故选择镜片的透氧性不仅在于透氧,同样也在于其可排除二氧化碳,另外泪液的正常循环在排除代谢产物中的意义更重大。
本研究中未发现角膜内皮细胞的巨多改变(polymegathism),1例患者前后对照角膜的异形性增加。而这种异形性增加仍然不排除由于角膜表面的光学特性改变后造成的假象,或者由于角膜内皮细胞层不同的切面所致。有研究认为角膜内皮细胞的巨多形改变的程度依赖戴接触镜后造成前段缺氧的水平,一般PMMA镜片配戴者、软镜长戴着比较多见,相反高透氧性镜片无此种现象。本研究中无配戴者出现角膜内皮细胞巨多形改变,主要在于:①采用的是高透氧性材料;②患者戴镜的时间一般不超过8~9小时;③有些患者采用间歇戴法,让角膜有一定的代偿机会;④也不排除观察时间较短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