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灯角膜显微镜观察
个别病例戴镜期间出现轻微加墨上皮点染,经停戴1~2天后好转,之后可继续戴镜:戴镜初期约5%有轻度结膜充血,绝大多数1周后好转,基本不影响戴镜;1例夜戴镜初期角膜后壁可见少许细小点状KP,改换日戴后很快消失;未发现角膜水肿、角膜浸润、角膜溃疡、结膜高度充血、明显乳头增生等严重并发症。戴镜1~1.5年后一些病例出现眼干、痒、异物感等不适症状,多由镜片的污损、变形或明显沉淀引起,更换镜片后可明显改善。
角膜厚度的变化
利用A 超测厚,观察角膜中央及旁周边部厚度的改变,发现夜戴角膜塑形镜角膜中央区变薄,3个月后平均减薄8.88纳米,6个月后平均增厚13.34~17.34纳米。日戴角膜塑形镜引起角膜厚度的变化远远小于夜戴的变化,3个月后中央区域薄平均3.03纳米,6个月后仅薄化1.06纳米。旁周边区增厚3个月后平均1.32~10.43纳米,6个月后平均4.93~7.00纳米。
另外对316只眼戴角膜塑形镜3年的观察(夜戴或日戴,CL DK100)发现,角膜中央区减薄平均0.16~7.04纳米,周边区增厚平均0.25~12.85纳米,但与戴镜前角膜厚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改变
角膜内皮细胞的改变
非接触视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显示,不同角膜塑形镜戴镜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比率的变化,与戴镜时间长短、戴镜方式和所用镜片材料有关。如果不区分镜片材料(包括DK58,90,100材料),戴镜3个月无论夜戴还是日戴,与戴镜前比较,各项参数均与戴镜前五显著性差异。戴镜18个月后夜戴引起各项参数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日戴后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选择DK100的角膜塑形镜夜戴和日戴患者,连续观察3年,结果显示角膜内皮下拨的密度和形态参数的各项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结果提示夜戴角膜塑形镜,特别是长期佩戴,为尽量减少戴静对角膜生理代谢的影响,需选择DK100高透氧材料的必要性。
角膜塑形术的实践体会
角膜塑形术是通过使用特殊设计的一系列的角膜塑形镜,逐步是角膜的弯曲度变平,从而降低近视度数,提高裸眼视力的一种可逆非手术近视矫治技术。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可医院眼科在角膜塑形镜术的临床应用过程中严格筛选病人,规范验配,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指导,并密切随访,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对角膜塑形术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视觉质量及其对角膜组织的影响等进行了系列研究,为健康合理地发挥角膜塑形术在治疗近视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角膜塑形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镜片材料的发展、逆几何形镜片设计的成熟、现代光学仪器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以及验配技术日臻完善,角膜塑形术这一技术也取得显著进展。我国近年来主要引入第三代角膜塑形术技术,并有较大规模的临床实践。从严格意义而言,其快熟改变角膜形状的临床效果缺乏详细客观的生物测量数据以及远期随访观察的资料。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通过较大样本的临床病例和较长时间的观察,将角膜塑形术的作用特点、局限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做了量化分析,为健康安全应用角膜塑形术提供了客观的临床资料,为角膜塑形术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