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对象:总结了1999年~2003年首次配戴角膜塑形镜,并连续戴镜和规律观察5年以上的少年儿童近视患者,男性21例,女性26例。出诊年里7~18岁,平均(14.3±3.1)岁。其中33例66眼采用夜戴方式,近视度1.00~5.25D,平均(3.54±0.82)D,散光度0.25~2.25D,平均(0.79±0.55)D;14例28眼采用日戴方法,近视度5.50D~9.00D,平均(7.53±0.99)D,散光度0.50~2.25D,平均(1.25±0.66)D。
观察方法:所有兵力均按照规范操作程序于戴镜前对外眼部(裂隙灯显微镜),眼压(非接触眼压计),眼底(直接检眼镜),泪液量(酚色棉丝测定),泪膜性状(BUT、DR-1观察泪膜表面形态),角膜形态(角膜曲率计及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细胞(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和晶体厚度以及角膜厚度(A超+角膜测厚仪)进行检查。检测屈光度。视觉质量和视觉功能(自动验光仪、综合验光仪、主观波前相差仪、不同对比度视力、对比敏感度)。排除非适应症后因人而异选择验配设计适宜的角膜塑形镜和配戴方法,所用镜片材料透氧系数均大90以上,其它材质物理特性亦均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先关规定。戴镜稳定后没1~3个月进行定期复查,常规检查视力、屈光度变化、角膜曲率和角膜地形图变化、裂隙灯观察眼表和镜片有无异常改变,没3~6个月定期检查泪膜、角膜内皮细胞、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体厚度和角膜厚度,推荐检查拨钱相差和对比敏感度。
戴镜前及戴镜后1年、2年、3年、4年、5年的近视度、裸眼视力、角膜平均曲率半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角膜中心及旁周边区厚度、角膜你内皮细胞厚度及形态学改变参数纳入统计数据,并分为夜戴组合日戴组分别统计分析。
近视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的变化:总体94眼戴镜前及带静候的参数变化列表: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5年的参数变化
|
戴镜前 |
1年 |
2年 |
3年 |
4年 |
5年 |
F |
P |
近视度(D) 角膜平均曲率半径(mm) 眼轴长度(mm) 前房深度(mm) 晶状体厚度(mm) |
4.79±2.01 7.75±0.24 25.25±1.16 3.75±0.29 3.52±0.20 |
2.27±2.42 7.97±0.33 25.53±1.03 3.630.18 3.540.16 |
2.65±2.65 7.93±0.28 25.68±1.19 3.78±0.32 3.49±0.17 |
2.13±2.55 8.01±0.31 25.62±1.11 3.69±0.39 3.65±0.18 |
2.41±2.90 7.97±0.29 26.21±1.27 3.73±0.37 3.56±0.15 |
1.89±2.32 8.03±0.30 25.92±1.26 3.73±0.35 3.59±0.18 |
16.247 10.605 4.458 1.264 2.077 |
0 0 0.001 0.279 0.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