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技术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香 港、澳门和中国台湾等地普遍开展。目前是获得美国FDA批准、仅有的两种治疗近视的方法之一(另一种为准分子激光手术,仅适用于近视不再发展的成年人)。
网站应广大客户的要求,编辑整理出;国外角膜塑形术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国内角膜塑形镜的发展情况。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角膜塑形镜的信息。请联系站长(398029410@qq.com)或点击在线客服。现在就为您简单的介绍一下国外角膜塑形术的发展历程。
国外角膜塑形镜的发展历程
关于角膜塑形现象的学术报告最早见于1962年的第七届国际角膜接触镜会议,有视光师惊异地发现配戴者误戴弧度比眼睛平的硬质角膜接触镜,可以稍许降低眼睛的近视程度,从而提高不戴眼镜时的视力,其后不久该种现象被定名为角膜塑形术(Orthokeratology)。
1971年,有人设计出第2代塑形镜,即将镜片内表面设计为三个固定的弧面,让配戴眼在3-4个月内定期更换3-4副镜片,从而以循序渐近的方式矫正近视,最大限度可以矫正300度左右。
1995年前后出现了第3代产品,以将镜片内表面设计为4个以上的弧面为特点,同时采用了高透氧和高滋润性能的镜片材料,以及高旋转速度的切削工艺,使镜片有可能仅在夜间配戴,无须定期更换多副镜片,矫正近视的最大限度达到600度,甚至更多。大大提高了角膜塑形镜的实用价值,配戴人群也日益扩大起来。
1998年5月 美国FDA批准日戴型角膜塑形镜的临床使用。
据美国眼睛研究基金会2000年估计,全球约有55万人配戴着角膜塑形镜。
但是,当时美国的FDA和中国的SFDA并没有批准能够夜间配戴,直至2004年12月3日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才被批准,美国FDA要求夜戴型镜片材料DK值不得低于80,中国SFDA则要求夜戴型镜片材料DK值不得低于90。
全球角膜塑形技术大会分别于2002、2004和2005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和美国芝加哥召开了专业学术研讨会,每次会议均有超过20个国家、超过400名的代表参加。
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于2008年在美国成立,主席为美国人Cary M Herzberg。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中国学术指导委员会则是在2012年8月江苏省中医院眼科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