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内肌包括3组睫状肌:放射状纤维、环形纤维与Bruche肌(纵形纤维);2组虹膜机:瞳孔括约肌与瞳孔开大肌。已知,人眼之所以能够明视远近不同距离的物体,是通过调节机制来实现的。眼内肌即使保证这一功能的结构基础,其中主要是睫状肌,瞳孔括约肌与瞳孔扩大肌也参与人眼的生理调节过程。睫状肌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晶状体的屈光调节,但对眼内压的调节亦有作用。其神经支配来自第3对脑神经(动眼神经)的睫状肌神经,司睫状体的运动、感觉、血管舒缩及本体感觉。睫状肌功能异常可能诱发近视。
1、眼内肌作用过强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时,为了明视物 体,近视调节不断加强,睫状肌保持收缩,引起紧张或痉挛而诱发近视眼。根据Browm曾提出“过度用眼”学说。调节学说提出以下意见:过度近业→睫状肌张力增加→持续调节→晶状体屈折力增加而形成近视。关于调节可以引发眼球器质性改变的理论,很早以前,Iwanoff及Hotner即提出,长期过阿杜调节的结果可牵拉脉络膜,使其与乳头分离,而导致眼底出现近视性特征等等。
2、眼内肌功能不全 Plamondon提出,近视眼形成伊始,调节力即处于低下状态,为看清目标而靠近物体,于是睫状肌功能更趋降低,如此恶性循环使近视眼又进一步发展。还有一些学者指出这一观点。
后天性近视眼的形成机制——眼外肌的作用
眼外肌包括4条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和下直肌)及2条斜肌(上斜肌和下斜肌),对称地贴附在两只眼球上。眼外肌司眼球运动,对眼球有机械性牵引与压迫作用。
Von Graefe曾提出,当双眼集合时,在内直肌的收缩压力作用下,可引发近视眼。Donder认为,眼球后壁扩张是因为集合时眼外肌压迫眼球所致。Hasner提出,集合运动时,眼球转动,视神经牵拉眼球而使后极部巩膜伸展。Kojiocob设想及距离工作时,眼球发生集合作用,外直肌可施压与眼球,从而促使眼球前后轴延长。海鸥很多学者指出这一观点。另外,一些学者则提出了斜肌的牵引力作用,并指出斜肌作用大于直肌。
一些学者设想,眼外肌活动可阻碍涡状静脉回流,致眼球充血;眼外肌紧张收缩致玻璃体腔压力升高,由此对眼球壁施以扩张力,对近视眼形成有一定作用。
后天性近视眼的形成机制——眼内压的作用
Donder首先提出了眼压升高可使巩膜伸展从而导致近视眼。Plamondon观察到近视眼的前后房压力不平衡,因此认为房水的动力学改变可影响晶状体及玻璃体的正常功能。所敬通过对6例近视眼儿童6年随访见眼压升高,近视发展较快。Hectepob亦通过测定发现,进行性近视眼的眼压偏高。唐锡麟认为,近视眼就是由于睫状肌紧张、组织充血、眼压较高所致。Rehm指出,近距离用眼引发的近视眼视由于睫状肌收缩、眼压升高,升高的眼压作用于巩膜而使眼轴延长。
眼压升高的原因及其引发近视眼的机制,另外有一下几种设想:
1、调节痉挛学说 Dobrowosky认为,视近工作时间久是,持续性的调节可使睫状肌痉挛、脉络膜受到牵引、前房深度改变、血管受压、眼球充血,导致眼压升高。小山绫夫认为,在眼调节过程中,Brucke肌(睫状纵形肌纤维)收缩,睫状体张力增加,眼压直接作用于巩膜使其不断伸展,从而导致眼轴延长。
2、集合过度学说 在双眼长时间视近作业、集合加强过程中可伴随眼压升高。
3、眼部充血学说 眼压升高时血液循环障碍、眼部充血的直接结果。
4、头位重力学说 头部前倾时,平均眼压可升高0.13~0.27kPa(1~2mmHg)。Young以猴低头位试验证实,其所形成的近视眼便是由于玻璃体腔内压力升高所致。
5、其他 从生物工程学的观点分析,Arciniegas认为眼内存在一种力的作用。当这种力超过一定程度时,便成为一种可使近视眼发生、发展的力。
后天性近视眼的形成机制——眼球充血的作用
有人提出,但眼在注视物体时视觉活动中,可伴随眼组织充血及眼内容积增加,而在一些因素作用下可使眼轴延长,其说法有多种。Cohn曾指出,眶内血液回流障碍可引起眼球淤血、调节及集合功能降低而发生近视眼。Donder亦认为,由于淤血,眼组织变软、眼压升高,使后极脉络膜伸展而致近视眼。Arlt认为,近距离工作时,低头位可引起眼充血,眼外肌活动可阻碍涡状静脉血液回流,尤其集合时更加明显。通过猴试验发现,头前屈可诱发近视眼。人头部前屈时,可使眼压升高1~12mmHg(0.13~1.6kPa)。有研究表明,近视眼睫状前动脉的巩膜贯穿支数量较少,右眼更少于左眼,故右眼较易充血,从而近视眼发生机会亦较多。White观察兔眼实验性屈光状态发现,其中结扎涡状静脉可使眼的血容积增加而引起屈光改变。
后天性近视眼的形成机制——角膜散光作用
视网膜影响模糊可诱发近视眼,其中角膜散光可能是重要内因之一。汪芳润通过151例10~18岁近视眼学生的检查,经分组比较和远期随访复查发现,散光>0.75D者平均矫正视力较差,近视多进行性加深,而经合理光学矫正后,近视发展变慢。由于存在散光,视网膜难以清晰成像,无论注视远近物体,眼的符合明显增加,包括调节等功能都有可能发生异常。如此长期适应的结果,眼结构相应改变,从而使近视发生、发展。
后天性近视眼的形成机制——其他因素的作用
1、眼的某些结构特点 ①Sfilling认为眼窝系数较小易引起近视;②视神经较短:当视近时眼球向下向前,由于视神经较短,视乳头受到明显牵引;③眶距较宽,瞳距较大,易引起过度集合。
2、体质因素 ①体形瘦弱、无力型及身残者;②身材高、体重者;③生长发育较早、较快及月经初潮早者。
3、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Dobson通过实验证明,交感神经兴奋易致远视眼;副交感神经兴奋易致近视眼。小山绫夫及Fushs等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支持自主神经对近视眼形成的作用。
也有人根据长期观察分析认为,以上因素是否具有特异性尚难断言。
4、营养因素 营养与近视的关系多属于猜测和想象,并没有严格的实验给以证实。有人认为是因为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A、D);有人认为蛋白质缺乏会导致近视;还有人认为营养过剩也容易形成近视;也有人认为现代人多食精细的碳水化合物是近视形成的原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