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来源:云南眼视光      发布时间:2013-1-29       阅读次数:

疾病描述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发达地区50岁以上常见的致盲眼病。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发病率增高。分为干性和湿性两型。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一种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上升并导致患者的中心视力下降甚至视力丧失常见眼病,发病年龄多在 50岁以上,无性别差异,常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是导致老龄人低视力和盲目的首要原因。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医疗诊断水平的提高,本病的发病率趋向逐年增长。根据病变部位视网膜下是否存在脉络膜新生血管而分为干性型和湿性型两类,临床以干性型发病率居多。

  中医学对本病无相似病名,根据本病不同的症状、不同的阶段和视力损害的程度,可分别属于云雾移睛、视瞻昏渺、视瞻有色、视惑、视直为曲、视大为小、视小为大和暴盲等病症范畴
病理病因
        可能与黄斑长期慢性的光损伤、遗传、代谢、营养等因素有关。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对其并发眼病早就有一定认识。本症是在多年糖尿病失治的基础上发生的 视网膜病变,可不同程度存在多食、多饮、多尿、消瘦及乏力等全身症状。早期可无明显眼部症状,随着眼底病变之进展,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如视矇,云雾移睛,暴盲等。白睛上可出现微血管瘤,囊样扩张,丝球体等;眼底可见网膜微血管瘤,硬性渗出及斑点状出血,随着病变发展,可出现乳头旁或视网膜新生血管,软性白斑,视网膜片状出血,并进而导致玻璃体出血,此时视力可突然下降,随着出血的吸收及反复发生,形成视网膜及玻璃体机化增殖,并因增殖膜牵引导致视网膜脱离,后期亦引发虹膜血管新生,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上将微血管瘤,硬性渗出,斑点状出血等称为单纯型(I-Ⅲ期)。而将视网膜血管新生后的各种改变称为增殖型(Ⅳ-Ⅵ期)。

临床表现

       干性(或称萎缩性、非新生血管性)AMD:主要有玻璃膜疣和RPE(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异常改变。玻璃膜疣
呈圆形、黄色,位于后极部外层视网膜下,由脂质等代谢产物沉积在Bruch膜内层(增厚)和RPE基底膜之间形成,可使RPE脱离。玻璃膜疣可分为大、中、小、硬性(边界清楚)、软性和融合性(边界不清)。大、软性和融合的玻璃膜疣,是RPE萎缩及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危险因素。RPE有变性萎缩,表现为色素脱失、紊乱或呈地图状萎缩区,其深面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显露。光感受器细胞可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减少,引起视力下降。 湿性(或称渗出性、新生血管性)AMD:玻璃膜疣等引起的Bruch膜损害,能诱发脉络膜的毛细血管向外层长出新生血管,即CNV,新血血管伴有成纤维细胞增生,可破坏脉络膜毛细血管、Bruch膜、RPE和光感受器细胞,引起严重的视力丧失。检查可见后极部视网膜下灰黄色CNV,伴暗红色视网膜下出血。但出血常掩盖CNV。病灶范围小的不足1PD,大的遍及后极部,视网膜下出血也可达下周边部,或形成玻璃体出血。FFA早期可见CNV呈花边状或绒球状,后期荧光素渗漏,出血区则显遮蔽荧光。病程晚期黄斑下瘢痕化,中心视力几乎完全丧失。
 

治疗原则

        由于AMD的发病机理不明,目前尚无对因治疗办法。在2000年以前,我们对黄斑变性的治疗几乎束手无策。经过近20年来的研究,尤其近年来科技的突发猛进的发展,在AMD治疗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以下几
种治疗方法:
       1.激光治疗:用激光所产生的热能,摧毁黄斑区的异常新生血管,缺点是对附近的正常组织也产生损坏,视功能将受到大的影响。
       2.经瞳孔温热疗法(TTT):利用红外光以微弱的能量照射黄斑病变区,使病变局部轻微升温,从而达到使异常新生血管萎缩的目的。该疗法费用低廉,但对局部正常组织亦有一定的损坏,疗效不甚理想。
       3.手术治疗:如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的切除、黄斑转位术。手术风险大,疗效不确切。视网膜移植: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
       4.光动力学疗法(PDT):就是将一种特异的光敏感剂注射到病人的血液中,当药物循环到视网膜时,用一种特殊的非热激光照射激发光敏剂,从而破坏异常新生血管,而对正常的视网膜组织几乎没有损伤。PDT治疗CNV的价值在于,终于有了一种方法能够突破黄斑中心凹的“禁区”,治疗”湿性”老年黄斑变性,这项技术治疗老年黄斑变性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在开展了近9年,这是患者和眼科医师的福音!尤其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特殊类型: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只有光动力疗法比较有特效。但该项技术的缺点一是价格昂贵,
       5.抗新生血管治疗 基于对CNV发病机理的认识,人们认识到,血管内皮细胞因子(VEGF)在络膜新生血管(CNV)发生发展中起到了轴心作用。而由此发展起来的针对VEGF的药物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
 Ranibizumab(Lucentis),2006年6月,美国FDA批准其用于治疗CNV 。目前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上市
,用于治疗”湿性”AMD。Ranibizumab是人源化重组抗VEGF单克隆抗体片段Fab部分,可结合所有检测到的
VEGF 异构体,减少血管的渗透性并抑制CNV形成。该药使用方法为玻璃内注射,一般每4-6周注射1次,有的要注射12次之多。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患者接受Ranibizumab,结果在一年时,95%的”湿性”AMD患眼的视力稳定或提高, 这是一个十分令人振奋的结果!此项成果被评为2006年度美国的十大卫生新闻。该药正在中国进行注册临床验证,相信我们的患者将很快享受到这项令人振奋的成果。 另外一种药物是Bevacizumab(Avastin),这是美国FDA批准用于结肠直肠癌的治疗的药物。它是全长的人源化的抗VEGF单克隆抗体。自美国Rosenfeld等报告了采用玻璃体腔注射的方法治疗“湿性”AMD以来,临床报告的结果很好,并且价格低廉。但由于该药并没有玻璃体腔注药治疗AMD的适应症,因此,眼内注射存在合法性的问题。
        目前,最被推崇的“湿性”AMD的治疗方法当推所谓“联合疗法”(combination therapy),它的理论是基于PDT治疗后发现有组织水肿的增加,同时有VEGF表达的增加,那么PDT联合抗VEGF抗体或/和抗炎药物,既可以封闭CNV,提高疗效,又可以减少CNV的复发,减少PDT和眼内注射的次数,减少治疗风险,特别是眼内注射所导致的眼内感染的风险。 但任何治疗方法,均难以大幅度地恢复已经丧失的视功能。而”湿性”AMD对视功能的影响尤如“脱缰的野马”,对视功能的影响十分急剧和严重,因此,提倡早期发现,早期正确及时地采用科学而先进的方法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