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位检查

来源:云南眼视光      发布时间:2012-8-20       阅读次数:

眼位的检查方法有很多种,最常用的四种分别为:遮盖法、角膜映光法、单视标检查法(两眼视网膜的物象是同一物体的景象)和双视标检查法(两只眼分别注视两个不同的视标)。

对于角膜塑形镜的验配,我们仅需要用简单的定性方法即可。

1、遮盖法

多用于隐斜视及间歇性斜视患者。要求患者具有注视能力,能偶配合医师检查。

遮盖法有四种形式:交替遮盖法、遮盖-区遮盖法、三棱镜交替遮盖法和三棱镜遮盖区遮盖法。

1)交替遮盖法:操作方法:若遮盖一只眼,对侧眼仍然注视前方视标没有发生运动,则把遮眼板移到对侧眼上,观察原来被遮盖眼的运动方向,如果由外到内,说明受检查可能存在外隐斜视或斜视,如果有内向外运动,说明受检查者可能存在内隐斜视或内斜视。这样反复交替遮盖几次,观察移去遮盖后的一只眼的运动方向,进一步证实初次的检查结果。如果观察到眼球出现垂直方向的运动,则说明受检查可能存在垂直斜视或垂直隐斜视。

有些显斜视在检查的时候,开始表现为隐斜视,经反复交替遮盖双眼,才表现出来显斜视,例如间歇性外斜视,在开始检查时为外隐斜视,交替遮盖以后,才表现出外斜视。如果反复交替遮盖双眼,能充分显示出最大斜视角。

检查距离应该是33cm6m两种。

2)遮盖去遮盖法:鉴别隐斜视和显斜视的主要方法。

像其他遮盖法一样,患者只有具备对调节视标的注视能力,检查结果才是可行的。

操作方法:遮盖一只眼,仔细观察另一只眼的运动方向,即没有遮盖眼球的运动方向。如果出现运动,说明患者存在显斜视,根据运动方向是哪一类斜视。如果非遮盖眼由外向内运动,说明患者患外斜视;有内向外运动,说明患内斜视;若存在垂直方向的运动,说明患有垂直斜视,即上斜视或是下斜视。

若非遮盖眼不动,再以同样的方式遮盖另一只眼,同样的方法观察对侧非遮盖眼的运动状态。第一次遮盖的眼视斜视患者的偏斜眼,对侧非遮盖眼自然不发生运动,因为遮盖前后都是非遮盖眼注视;如果遮盖的是斜视患者的注视眼,偏斜眼则出现运动。所以遮盖去遮盖检查必须先后遮盖两只眼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遮盖去遮盖检查法也能观察隐斜视。例如,遮盖患者的右眼,左眼仍然注视前方的目标不出现运动。打开患者的右眼,如果左眼仍然不懂,右眼出现运动,根据运动的方向能够判断患者是内隐斜或外隐斜。若右眼有内向外运动,则说明患者内隐斜视;有外向内运动,说明外隐斜。

2、角膜映光法

如果患者一只眼或两只注视不好,不能稳定地持续注视正前方的视标,或是眼球运动功能很差,或是存在严重的限制因素,使眼球不能运动或患者年幼注意力太差不能合作,以上情况都适合做角膜映法检查眼位。这种方法只能粗略地估计斜视角。

角膜映光法分四种:第一种是Hirschberg首先报告的,称Hirschberg检查法。第二种是Krimsky改进的角膜映光法。第三种是同视机角膜映光法。第四种是视野弓角膜映光法。我们以第一种为例。

Hirschberg角膜映光法:把灯光放于患者正前方,与患者眼球呈水平,位于患者的正中平面上。这时候观察患者角膜上的映光点。注视眼的映光点位于瞳孔的中央,偏斜眼角膜上的映光点位于非中央部委。角膜映光点偏离瞳孔中央1mm,相当于视轴偏斜视7°(15△)。如果角膜映光点位于瞳孔缘,视轴偏斜约2mm,相当于15°(30△);角膜映光点位于瞳孔缘与角膜缘中间,大约偏斜4mm,相当于30°(60△);映光点位于角膜缘相当于45°(90~100△)。

对于近视眼的患儿,如果合并有外隐斜,我们再设计角膜塑形镜降度是的考虑稍微欠矫,如果合并有内隐斜,我们在设计角膜塑形镜将度时的考虑稍微过矫。这样可有利于近视眼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