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戴镜调整若配适状态不满意,需根据场上的具体要求调整试戴镜参数。
(1)如所举上例试戴CRT镜片,裂隙灯下观察,荧光评价可见镜片活动度和定位较好,中央压迫区(暗区)为5mm宽,第二弧较好,但第三弧表现为脚尖朝下(toe down),EL偏大,据此可以讲第三弧接触角有33°改为35°,反之,表现为脚尖朝下(heel down),EL偏小,据此可以讲第三弧接触角由33°改为31°。若调整后配适状态基本良好,则可确定以上镜片参数,进行下一步的试戴镜验光。如角膜曲率测量和验光准确,经计算确定的基弧一般不变,仅调整RZD和LZA即可促进中西能定位和适宜的荧光显像状态。根据镜片定位及荧光图像评价进行镜片参数调整的步骤:
1)初次试戴后若观察镜片向上方或两侧偏位,可增加RZD,每次调整量25纳米,直至获得良好的中西能定位。
2)初次试戴后若观察镜片向下方偏位,首先可减小LZA1°,经再次观察配适不能很好改善,可将LZA复原,在减少RZD,直至获得良好的中心定位。如图6-16所示,RZD由0.575更换为0.550后,有0.550更换为0.525后镜片由下方偏位恢复至中心位置。
3)初次试戴后若观察镜片中心定位尚好,但中央治疗暗区范围小,且有荧光存留,甚至出现不易排出的气泡,调整的第一步需先检查EL,如较窄小不充分,则减小LZA1°,第二步减小RZD,直至获得良好的荧光图像。
4)适宜的配适评价标准,良好的中西能定位;适度活动度;3~
(2)如用其它标准试戴镜片试戴,一般70%配适度良好,可作为最终的镜片。30%则需要根据其中心定位、活动度和荧光染色显像状况重新选择镜片,或放松镜片(降低FK值),收紧镜片(增加FK值),或减少近视度数降幅,增加近视度数降幅,或同时从两个方面均进行修改调整。
列举实例,戴上“4300/300”镜片后的表现:
1)中央接触面积适中,但定位偏紧,即定位弧区层黑色且活动度过小,则改为4250/300,放松镜片。
2)中央接触面积适中,但定位偏松,定位弧区层露出色且活动度过大,则改为4350/300,收紧镜片。
3)中西能定位居中,活动度适中,定位弧染色正常,但中央接触面积过小或过矫,矢高较大,则应改为4300/250,减少进食度数降幅。
4)中心定位居中、活动度适中、定位区染色正常,但中央接触面积过大或欠矫,矢高较小,则应改为4300/350,增加金属度数降幅。
5)中央借助面积过大或欠矫,同时镜片定位过松,则应该为4350/350,同时收紧镜片和增加近视度数降幅。
6)中央接触面积过小或过矫,同时镜片定位过紧,则应改为4250/250,同时放松镜片和减小近视度数降幅。
7)中央接触面积过小但欠矫,可考虑改为4250/350,放松镜片和增加近视度数降幅。
8)中央接触面积过大但过矫,可考虑改为43.50/250,收紧镜片并减少近视度数降幅
(3)试戴镜个数据认为可以接受的情况下,最好再戴4~6个小时或戴镜过夜一天,第二天早上复诊以更好地评价镜片的配适状态及眼部的反应。戴镜几天后,由于角膜形态的变化,镜片有可能需适当调整,若出现过紧的状态,最好更换为平坦的镜片。
(4)追加矫正确定镜片的度数,患者戴着确定好参数的试戴片进行验光,或称为片上验光。验光的程序在误食后只追加球镜片。以获得最佳视力的最大正度数,一般度数为+0.50~+1.00D为好。高度近视如考虑弹性配戴或日戴,可能需负屈光度,例如需江正近视度7.00D,配戴降低5.50D设计的角膜塑形镜,镜片屈光度+0.50D,配适状态良好,戴镜时验光追加-1.00D=1.0,择机你股票处方度-0.50D。
(5)确定最终处方后定制镜片,正式递交镜片前有条件的情况下还需检测镜片基弧、屈光度、直径、表面光洁度等,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严格的培训,如摘镜、戴镜方法,用药方法,清洁护理方法,眼睛自检方法,强调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6)戴镜初期配适评价很重要,特别是稳定性差、把握性不大的情况,需戴镜1日后、2日后、1周后、3~4周后反复通过荧光染色裂隙灯下观察,同时配合角膜地形图改变和视觉改善程度综合进行评判。必要时需改换镜片设计或通过抛磨处理以获得最佳配适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