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内皮黑洞

来源:云南眼视光      发布时间:2012-8-2       阅读次数:
1、角膜内皮黑洞表现
1997年以前,普遍认为角膜内皮可从房水种获得营养,不受CL的影响。Zantos和Holden最先注意到初次戴上CL数分钟后,六角形细胞规则镶嵌之间出现了显著地变化,即数个乃至数十个大小不等的黑洞区增多,20~30分钟达到高峰。然后,随着适应逐渐减少,约90分钟后消失。这一现象被认为是内皮细胞急性水肿,细胞膜轮廓的变化。
2、各种CL的角膜内皮黑洞反应
角膜内皮黑洞反应有明显不同的表现,HCL DK值越低越明显。PMMA CL配戴20分钟后即见角膜中央区明显的角膜内皮黑洞出现,DK23RGP亦引起少量角膜内皮黑洞出现,但DK 105RGP无角膜内皮黑洞反应。利用不同DK/t RGPCL进行更详细的研究,选用4种RGPCL,DK/t(1×10-9)分别为CL1:19,CL2:30,CL3:55,CL4:69,戴镜后闭睑,每隔15分钟观察一次内皮细胞并摄像,60分钟后仍有角膜内皮黑洞存在则延长观察时间至90分,非戴镜眼作为对照。拍摄的角膜中央区内皮细胞图像依据分析软件得出角膜内皮黑洞的数目、平均面积以及角膜内皮整体的面积,然后计算出角膜内皮黑洞的显现率。观察结果显示CL1~CL3:100%,CL4: 94.4%,非戴镜眼50.0%发生了角膜内皮黑洞,可以反映出DK/t越高角膜内皮黑洞发生率越低的倾向。另外DK/t值高低对角膜内皮黑洞持续时间的长短亦有影响。
SCL一般会引起角膜整体的变化,SCL的含水量越低越明显,含水66%SCL角膜内皮黑洞出现率20%,55%SCL为30%,42%SCL为40%,38.6%SCL为55%,而且按角膜内皮黑洞出现的数目进行分级比较(0:无;1:少数;2:多数),可见PMMA CL和厚形LSCL(低含水软镜)反应最为显著,高DK值RGPCL和DSCL(高含水抛弃型软镜)基本无角膜内皮黑洞出现
角膜内皮黑洞也可发生于睡眠中,开睑后出现。普通SCL和抛弃型SCL只要透氧性相同,出现的角膜内皮黑洞反应相同。角膜内皮黑洞一般不伴有临床症状出现,只存在较短时间,内皮细胞会逐渐适应戴镜环境,随之角膜内皮黑洞有关。
Ortho-K一般采用高透氧性材料,引起角膜内皮黑洞的反应很少,临床上仅见个别病例过夜戴镜后出现大小不等的角膜内皮黑洞,若不存在配适不良的问题,我们认为可能是角膜对过夜戴镜的耐受性较差。
3、角膜内皮黑洞病因病理
配戴CL或向护目镜内送入含有10%CO2和21%O2的N2,均可引起角膜内皮黑洞变化。因混合气体不缺氧,不产生角膜实质的水肿,因此考虑主要原因是角膜基质层的酸中毒,特别是CO2引起的呼吸性酸中毒,改变了眼内的生理环境,内皮细胞膜通透型和泵功能活性的改变,使水液进入内皮,高碳酸症引起的角膜内皮黑洞出内皮细胞核水肿,细胞内气泡流动,细胞之间有水液间隙,内皮细胞群局限性水肿,向房水侧膨隆。
研究人员还发现角膜内皮黑洞反应与人种有一定关系。闭睑状态下,亚洲患者出现内皮角膜内皮黑洞的程度明显高于非亚洲患者(白种人与黑种人),非亚洲患者闭睑时戴CL与不戴CL引起的角膜内皮黑洞无明显差异。亚洲患者戴DK/t(≥110)值CL引起的角膜内皮黑洞程度比戴低DK/t(≤40)值CL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