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镜定期复查项目

来源:云南眼视光      发布时间:2012-8-7       阅读次数:

定期检查项目包括:听取患者主诉,询问戴镜方式、戴镜时间,有无自觉症状,视力稳定的情况等;进行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裂隙灯角膜显微镜、泪液检查,镜片配适状态检查,镜片参数检测;观察镜片有无损伤、污染、沉淀等,并根据临床需要选择某些特殊检查项目。

一、患者主诉

1、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的自觉症状,如异物感、充血、眼痒、分泌物、流泪、灼痛、压迫感等不适症状,是戴镜后马上出现还是戴镜一段时间后出现,或是与戴角膜塑形镜无关。

2、远、近视物清晰度是否满意,摘镜后实力有无下降,有无视力波动、重影、模糊、眩光、视物变形。

3、戴镜的方式和事件:采用日戴或夜戴或弹性配戴,每日是否规律使用,平均戴镜时间,有无过长和过短的情况。

4镜片是否超期使用,镜片有无偏心,是否有容易移位、干燥、出现油污、沉淀、透明度下降或破损、丢失等现象。

二、视力检查

测定远、近裸眼视力和戴镜视力,达不到最佳效果时应进行主客观验光矫正。

三、裂隙灯检查

裂隙灯检查包括:①眼前节健康检查,包括角膜、结膜、泪液膜;②镜片配适状态检查,包括镜片位置、活动度,荧光显像;③镜片检查,如镜片表面是否有划痕、沉淀、污染、锈斑,镜片是否有破损、变形、变色等。

1、眼表体征

检查有无明显睑、球结膜充血,巨乳头结膜炎;有无角膜水肿、角膜机械性损伤、角膜点状着色、角膜浸润和角膜溃疡;有无角膜血管增生、色素沉着和角膜斑痕;以及有无泪液分泌量和泪膜性状异常等。

2、镜片配适状态、是否保持良好配适状态,有无过松或过紧,看其定位是否在角膜中央;有无偏位,看镜片的活动度和活动方向是否适宜。用荧光素染色后观察镜片各弧面与角膜前表面的相互位置、相互接触与间隙的关系,以及规则性反映。

3、镜片的检查

裂隙灯下或利用投影仪检查镜片表面是否有划痕、沉淀。污染。锈斑,镜片是否有破损、变形、变色灯,同时利用焦度计和曲率半径测定仪等确认镜片有无变形、左右眼错位或错用了其它镜片。

四、屈光度及角膜曲率的测定

裸眼和戴镜状态下分别进行电脑验光+角膜曲率检查。戴镜视力低于验配时的最佳视力者进行片上验光,追加矫正。也呆角膜塑形镜者摘镜后裸眼视力低于0.8者,也要进行验光矫正,观测屈光度数是否稳定,有无视力矫正不良等。如发现引起明显的带入性散光或可能存在配适问题,需配合角膜地形图检查分析。必要时停用数日后重新验光、测定。

五、测泪液量和泪膜观察

建议每2~3个月利用Schirmer试纸或酚红染色的面丝测泪液分泌量,并观察泪膜破裂时间和表面泪膜性状,有干燥感、干眼倾向者最好每次复查时常规检查。

六、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检查

戴镜初期(1个月内)每次复查时以及之后每2个月复查时检查。尤其是夜戴角膜塑形镜者,角膜地形图可以很好反映出夜戴时镜片的配适状况,有无位置的偏移等。角膜地形图可以很好的监控矫治效果,指导镜片的调整和适时更换。

七、A超级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A朝测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角膜测厚及非接触角膜内皮细胞检查建议每3~个月一次。A超检查时观测患者近视度有无明显增长的有力指标之一,而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的检查则是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观测指标。通过和戴镜前的检测结果进行对照,用以发现配戴角膜塑形镜是否对角膜生理代谢产生了影响。

八、其它特殊检查项目

推荐每3~6个月做对比敏感度/眩光对比敏感度检查。主观波前像差和角膜知觉检查,以了解戴镜后视觉功能的变化和角膜健康状况,指导今后的合理戴用。

九、护理的检查与指导

确认护理用品使用和护理程序是否规范,酌情给予进一步指导和培训,酌情建议患者更换镜片。

十、发现问题及处理

1、常见不适的原因

下表列出了视力不良和配戴不适的常见原因,以借鉴参考

2、处理方法

1)配适不良:根据镜片位置、活动度、荧光染色图像和角膜地形图改变,反复调整镜片设计,或做适当抛磨进行微调整,甚至获得最佳配适状态。

2)镜片问题:自行彻底清洁消毒处理,或委托厂商做进一步处理。镜片过于无损、老化则尽快更换。

3)眼表疾患:及时摘镜后由专业医师治疗处理。好转后可继续戴镜。

4)患者使用护理不当:教育患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时纠正不良操作。过于懈怠马虎者最好劝其中止戴镜。

视力不良或不适的原因

1、配适状态不良(过松、过紧、中心定位不良)

2、镜片设计不适宜(与眼表形态不相符)

3、镜片上、下方粘附固着

4、镜片异常(表面划伤、附着物、沉淀物、变形、缺损、湿润性低下)

5、镜片清洁护理不当(不更换药液、不清除蛋白、手指污染等)

6、戴镜时间过长或过短、是不规则、擅自更改戴镜方式

7、镜片错用(左、右眼错位)

8、角膜上皮损伤、浸润、甚至感染

9、过敏性结膜炎

10、其它眼疾患(麦粒肿、流行性角膜结膜炎、视网膜视神经病变、黄斑部疾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