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发明了“反转几何”角膜塑形镜,此时为后表面三弧设计,包括基弧、反转弧和周边弧。镜片的基弧较中央角膜平,反转弧很宽,边缘翘起高度较大,引发镜片无规则移动,维持镜片良好的中心定位仍然较困难,患者同样需要配戴一系列镜片才能达到目标降度。
由于三弧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具有较大的临床局限性,后表面四弧或多弧设计的角膜塑形镜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四弧分别为基弧、反转弧、平行弧(又称定位弧)和周边弧。
基弧区的曲率较角膜中央曲率平坦,差值一般为希望降低的度数与适当过矫度数之和。目前,美国FDA和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最大降幅为6.00D在设计镜片时,不应超越这些极限。基弧的直径5.50~8.00mm,常用6.00~6.50mm,瞳孔越大,基弧直径应相对放大。而 度数越高,治疗区即基弧直径不宜过大。
反转弧较基弧陡,两弧曲率之间差异从3.00~15.00D,与度数降幅相关,也与中央区和平行弧区的角膜曲率有关。反转弧区的宽度为0.60~1.00mm。一些最新的设计,将反转弧区分为两个曲率半径不等的弧,一改善其与中央基弧和平行弧的连续。
平行弧的设计原则是使镜片在该区域与角膜呈平行状态,一般比基弧平坦0.1mm,宽度0.80~1.60mm,常用1.00mm。由于角膜通常有中央向周边渐趋于平坦,且E值分布不均匀,一些最新设计将平行弧区设计的非球面弧、多段弧,托力克弧以及改善镜片平行弧区域角膜的吻合性,促进镜片获得良好的中心定位。
周边弧曲率较平行弧平坦,比通常的RGP略陡,在镜片的外沿深层一边翘(镜片的边缘翘起与角膜之间形成间隙),便于泪液交换。角膜塑形镜变翘一般为0.06~0.07mm,宽度0.40mm,而普通RGP边翘0.08~0.1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