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镜安全性观察-角膜光学特性

来源:云南眼视光      发布时间:2012-9-6       阅读次数:
角膜塑形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可逆性治疗低、中度近视的方法,作用是肯定的。但是由于其采用长期、夜间配戴的方式,特别是第三代角膜塑形镜片能快速改变角膜的形态,故其安全性是这一技术的关键问题。复旦大学附属耳鼻喉一眼曾对完成1.5年随访的患者141例276眼,进行密切观察,对其安全性做一客观的评价。
角膜光学特性的改变
角膜塑形术在提高屈光度,提高裸眼视力的同时,也带来视觉的负面问题。本研究发现患者的角膜性散光增加,角膜的规则性指数、非对称性指数增加,总体散光度数增加,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反不如术前。SAI值是角膜中央相距180°子午线相关点的角膜屈光度差的总和,故SAI是反映角膜表面规则程度的一个十分有用的指标,SAI越大表示角膜表面愈不规则,SAI与最佳矫正视力密切相关。SRI主要反映角膜瞳孔区的规则性,SRI愈小,角膜表面愈规则。SAI与SRI值的增加说明了角膜非规则性增加。确实也有作者研究表面:角膜塑形术并不增加散光,也不会降低矫正视力。由于本研究中采用的是第三代角膜塑形术镜片,镜片相对角膜过于平坦,角膜的中心定位相对困难,“一副到底”的镜片,很难根据角膜形态的变化做修正,且改变角膜的形态迅速,所以产生角膜畸变的比例较高。第三代角膜塑形术镜片配戴的患者与逐渐减低角膜屈光度的第二代角膜塑形术镜片配戴这相比较,前者角膜性散光明显高于后者,矫正视力低于后者。所以镜片配适不良,是产生角膜畸变、散光增加的原因,是总体散光增加的原因,是矫正视力不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