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镜的治疗效果及眼轴等改变

来源:云南眼视光      发布时间:2012-9-6       阅读次数: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中山眼科中心配戴者年龄7~29岁(平均14.96±3.43岁),全部患者矫正视力在1.0以上,排除明显的眼部病变。治疗前屈光度(等效球镜量)为—1.00~8.25D(平均—3.98±1.51D),散光度—0.50~2.00D(平均—0.43±1.45D)。验配前检查包括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镜检查、医学验光、角膜曲率计检查、NCT眼内压检查、角膜地形图检查、眼超声生物学测定、超声角膜测厚、角膜内皮细胞照相等。按计算选择适当试戴镜片作为荧光素配适评估,试戴理想者予以定制相应参数的镜片。采用夜戴方式,戴镜时间为7~10小时/夜戴。于戴镜厚第一天、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晨起戴镜复查。

一、视力变化

治疗后1天裸眼视力由治疗前平均0.16±0.12提高至平均0.53±0.31,治疗后1周裸眼视力提高最快,3个月时提高至最大(平均1.00±0.29)。

二、屈光度(等效球镜度)变化

治疗后屈光度逐渐降低,治疗后1天屈光度由治疗前平均—3.99±1.50D降低至—1.95±1.43D,治疗后3个月时角膜平至最小值(平均—0.34±0.72)。治疗后3个月平均降低屈光度3.46±1.051.00~6.50D)。

三、平均角膜屈光力(平均K值)变化

治疗后平均K值逐渐降低,治疗后1天平均K值由治疗前43.53±1.27D降低至42.55±1.42D。治疗后6个月时角膜变平至最小值(平均41.78±1.72D),角膜屈光力平均降低了1.98±1.01D0.23~5.22D)。

四、角膜地形图变化

治疗前角膜地形图呈正性形态因数(positive shape factor)的曲线,治疗后角膜地形图呈付性形态因数(negative shape factor)的曲线。轴性图显示治疗后中央区弦长5mm(颞侧2.5mm)范围内角膜屈光力变平,从鼻侧及颞侧角膜位点3.0mm处角膜屈光力向两侧开始逐渐变陡,至4.5mm位点处屈光力变陡达到最大值。正切图显示治疗后1个月,中央区弦长2.5mm(鼻侧1.0mm~颞侧1.5mm)范围内屈光力变平,从角膜位点2.0mm向两侧至4.5mm 处角膜屈光力逐渐增高,在3.0mm位点角膜变陡达到最大值(变陡4.08D),从角膜位点4.5mm开始向两侧角膜屈光力再次下降。

五、角膜厚度变化

治疗后不同时间中央及周边角膜厚度均变薄,治疗后不同时间中央角膜变薄的幅度1.30~12.80纳米。周边角膜变厚的幅度为5.89~36.52纳米。

六、眼轴与角膜内皮变化

半年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我们观察发现经过严格的适应证筛查和验配程序,多数配戴者降低的近视度数与验配时设计的矫正度数相符合,均获得较好的裸眼视力,角膜地形图的改变多数为理想的负性形态改变。角膜厚度、角膜内皮以及眼轴的改变尚需要较长期观察。取得临床满意效果的关键环节包括验配硬件,需要一定的眼科设备,如裂隙灯、角膜曲率计、角膜地形图仪等:验配软件包括验配者的技术含量和验配经验等;这些均是验配角膜塑形镜成功的必要条件,必须强调只有在具有一定条件的医疗机构才能保证角膜塑形镜的验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