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功能

来源:云南眼视光      发布时间:2012-10-1       阅读次数:

主观视觉质量改变

患者在戴镜初期由于塑形效果尚未达成患者可能出现视物模糊、重影、夜间眩光等不适,随着戴镜时间的延长,角膜塑形镜的塑形效果逐渐稳定,视觉症状会逐渐消失。镜片的配适状态不好、镜片偏位,戴镜引起角膜上皮损伤、角膜水肿等可引起视觉治疗的下降。镜片清洁不好,镜片表面蛋白等污物残留等会引起视力效果的下降。干眼引起的泪膜稳定性下降也可导致视觉质量的下降。

有报道分析165例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时,指出17例(30眼)患者出现眼部自觉症状不适感,其中包括自觉异物感、轻度眼红。畏光、流泪、干燥、分泌物增多、雾视等。分析症状产生原因与镜片污染、摘镜操作方法不当有关。处理方法:自觉症状轻者一般在1周以内症状消失,无其他不适。严重者酌情给予相应处理如停戴镜片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或调换合适的镜片。

另一报道观察169334眼近视患者,分别配戴三种DK值不同的角膜矫形镜6个月,采用夜戴方式观察治疗6个月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及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9.9%患者出现早期的视力波动,17.1%患者主诉有重影,26.0%患者发生眩光。重影、眩光的法华寺呢过与治疗前的平均角膜曲率半径、角膜偏心率无关,与治疗前屈光度较高、散光度较高、镜片直径较小、镜片偏中西凝聚力较大有关,眩光的发生尚与痛苦直径较大有关。

 

角膜塑形镜是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曲率而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刚戴镜时,角膜曲率的变化速度、变化程度和摘镜后的恢复情况各有不同、因人而异,随着佩戴时间的延长角膜曲率逐渐趋于稳定,一旦停止配戴后可逐渐回复至戴镜前水平。在戴镜的 不同时期由于镜片配适不佳、睡眠姿势不正确等使角膜曲率发生不规律变化是均可能引起视物模糊、重影、眩光等视觉质量的下降。

有研究显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屈光度变化有时间依赖性,配戴镜片时间越长,其角膜塑形效果维持的时间越长。而佩戴1小时、2小时、4小时后屈光变化范围如下0.10~2.37D1小时),1.01~1.81D2小时),1.43~2.56D3小时)。屈光变化主要发生在戴镜第一周,而在戴镜30天时只再下降0.26D,戴镜90天时几乎没有再下降。然而,屈光度回退也将随时间而减少。

国外一项研究观察下士,近视患者戴镜前平均角膜曲率(43.57±1.02D,连续53周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平均为(42.56±0.86D,较戴镜前扁平,停戴1周后角膜弧度几乎恢复至戴镜前状态,平均角膜曲率为(43.30±1.13D,在随后停戴2周,1~2年后观察,平均角膜曲率与戴镜前无明显差异。

 

像差是值某个光学系统与理想光学系统的偏差。人眼是一个复杂的光学体,泪膜、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各自存在光学缺陷,所以人眼存在像差。像差的大小直接影响视网膜的成像质量,不同矫正人眼屈光状态的矫正方法都会引起像差应应先故事昂莫的成像质量。

人眼波前像差可分为低阶像差和高阶像差:Zernike多项式中3阶以下的像差称为低阶像差,相当于临床上所指的屈光不正,包含传统意义上的球镜和散光;3阶或3阶以上的相差称为高阶像差,即临床上统称的不规则散光、包含慧差、三叶草差、球差等。人眼像差主要受泪液膜、角膜、瞳孔直径和晶状体的影响。

角膜屈光力占整个眼球的75%,它的相差占眼镜总像差的80%左右,对人眼的成像质量起着关键的 作用,因此对角膜像差的研究变得特别重要。眼像差和角膜像差具有相当大的相关性。角膜前表面波面像差一般可通过角膜地形图检查获得角膜表面形态的数据,然后采用光线追迹法计算而得,或根据角膜表面与参考球面的差别,获得角膜面上每一测量点与参考球面上对应的参考点之间的高度差, 从而活儿角膜波面像差数据。这种方法得到波面像差的精确度主要依赖于角膜地形图的精确度,一般可以达到0.05~0.2纳米的精确度,足以达到一般临床应用的要求,角膜的形状(顶点半径和非球面系数Q)和表面不规则都是影响角膜波面像差的重要因素。

角膜塑形镜改变了角膜的正常形状,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非球面系数变成正值,即角膜由原来中央陡峭周边扁平的生理形状变成中央扁平周边陡峭的形状,使角膜低阶像差增加从而影响角膜的成像质量。

配戴角膜塑形镜过程中,如果合并有角膜上皮损伤,角膜水肿等其他异常时也同样引起像差增加。

配戴角膜塑形后引起泪膜的改变从而引起像差的变化。

曾有报道92例(180眼)采取日戴和夜戴两种方式配戴角膜塑形镜(角膜Ortho-K CL)后人眼波前相差的变化,发现日戴组戴镜中的相差均高于戴镜前,除2阶像差之外,其余各阶像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摘镜后的相差均高于戴镜前,总高阶、3阶、4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中与摘镜后像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戴组戴镜中的相差高于戴镜前,除2阶、3阶、6阶之外,其余各阶像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摘镜后的相差高于戴镜前,总体RMS、总高阶、3阶、4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戴镜中与摘镜后像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日戴和夜戴角膜塑形镜戴镜中和摘镜后均增加了眼部高阶像差。戴镜时日戴组增加的高阶像差比夜戴组更为明显,而摘镜后夜戴组增加的高阶像差比日戴组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