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术作为一种非手术可逆性屈光矫正的方法,有明确的效果,目前也已成为一部分人所接受,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但由于该技术只是暂时性改变角膜形态,存在局限性,并且同所有屈光手术一样,一些患者虽然裸眼视力亦大20/20或更佳,但仍主诉在暗环境下或低对比度环境下视力下降、叠形、视物不清晰等。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可医院在临床研究中着重探讨了角膜塑形术后眼波前相差变化及其饮食,说明波前相差理论在研究视觉质量中的意义,旨在提高角膜塑形术后的视觉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在角膜塑形术后眼波前相差的RMS值较术前均有所增加,总像差、第3、4、5、7阶RMS值较术前提高。
分析角膜塑形术前后的各阶的RMS值,术后均明显高于术前,为1.3~1.5倍不等。配戴角膜塑形镜片后球差、彗差及其他高阶像差均明显增大。已知眼的波前像差的产生于角膜、晶状体、视网膜有关,由于角膜占整个屈光系统屈折力的3/4,故角膜前表面对于像差的影响是最主要的。角膜塑形镜片由于通过改变角膜的曲率来矫正屈光不正,不克避免导致相差改变,甚至明显增加。
现采用的角膜塑形术的镜片其主要设计是接触镜的压力区约6mm,基弧比角膜中心弧度平4~6屈光度,而旁中心弧比基弧陡4~16屈光度。镜片设计的意图,是使较欧美产生去管固定改变的区域达6mm作用,临床上患者发生屈光度改变的区域有时并不能如设计所控,角膜中央球形区域约4~5mm,5~7mm中周边为屈光度明显增高区域。光学直径小,使得在大瞳孔下(6mm),视轴区角膜表面有不同的屈光度,明显增加了球差。另外、角膜塑形术中镜片的定位,是角膜塑形术中一个比较困难的技术问题。镜片的中心定位于镜片本身的设计特性有关,还有验配者的判断和调整技术。另外患者的眼球运动。眼睑的作用,都会是镜片的位置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特别是第三代角膜塑形镜片,镜片相对角膜过于平坦,镜片偏位的概率增加。镜片的中心偏位使光学区偏离视轴区,也是导致角膜塑形术后眼波前像差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角膜塑形术后的角膜地形图的特征揭示:角膜的规则性指数(SRI)及角膜的非对称性指数(SAI)都比术前增加,这说明了角膜塑形术后角膜的规则性发生了变化,非规则的特性增加,使角膜表面的曲折力发生非规则性改变。光线经过角膜表面发现很给了散射,导致了波前相差的增加。角膜散光及总体散光在术后的增加,也是像差增加的原因。
角膜塑形术和屈光手术不一样,是角膜产生非生理性的改变,中央扁平,相应周边部的屈光度增高,这种形态本身就会导致像差增加,导致暗光想及低对比度下视力下降。
角膜塑形术同屈光手术一样,在提高患者裸眼视力的同时,也改变了角膜的像差成分,使术后的相差增加。像差的存在对人眼视觉质量起到很大影响,像差对近视发展作用,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Troilo的理论认为视网膜像的治疗是视觉反馈机制的一部分,正视化的一个可能模式是出生后玻璃体腔的进行性延长,直到在非调节状态下远处的物像可以聚焦在视网膜上。故像差增加,影响视网膜像只,对近视发展的作用是值得研究问题,也是角膜塑形术中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角膜屈光手术后出现的视觉问题,已经引起日益重视。有波前理论的像差仪所引导的角膜个性化切削,是根据不同个体独特的光学特性的光学特性和解剖特性,通过各种球镜、非球镜以及非对称的切削矫正个体的球镜和柱镜并减少眼的高级相差,从而提高视网膜的成像质量。同样角膜塑形术要发展成以门有效的技术,必须引入波前相差理论,它不仅可以快速地检测配戴镜片后的波前相差,哈可以依据相差理论调控镜片的设计、镜片的验配并随访调整,是配戴者获得更清晰的视力,提供啊视网膜的成像质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治疗治疗和延缓近视发展中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