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角膜塑形镜片的设计和作用机理
第三代角膜塑形术镜片是在第二代逆几何型角膜塑形镜的基础上改良而成的。镜片内曲面(后表面)有四个弧度,即基弧、反转弧、平行弧及周边弧。基弧其弦长一般为6mm,根据需要,设计比角膜最平坦经线平可达4~5D。反转弧宽度为0.6~0.8mm,弧度比基弧陡6~12D,平行宽度为0.8~1.0mm,基弧度与旁中央角膜表面基本吻合,一般比旁掌心弧平坦,但比基弧陡0~5D。通常型镜片只有中央一点支撑于角膜上,而此种逆几何型设计的镜片,中央及平行弧区均对角膜产生支撑作用,故利于镜片的中心定位,防止旋转。周边弧区率半径为10.50~12.25mm,宽度为0.4mm,明显比周边角膜平坦,有利于镜片下的循环。
角膜塑形镜设计师的作用机理,是利用基弧比角膜中央曲率平4~5D的镜片,产生一般压力,根据容量恒定原理,以及反转弧的弯曲度在光学区外周形成的空间,产生负压垃圾作用,是角膜中央变扁平。临床研究发现是通过多种因共同作用达到矫正近视的效果:
1、硬镜的机械压迫作用:一定厚度的硬镜片且中央平坦,对角膜产生了一定量的机械压迫,是角膜变平坦。
2、按摩作用机制:眼睑的活动引起镜片的活动,使镜片在角膜上产生类似按摩作用,导致角膜变平坦。
3、液压机制:镜片与角膜之间的泪液承受眼睑和镜片传递的眼里,形成均匀的液压,改变角膜表面形状。
4、角膜形态因素改变:硬镜引起中央角膜变平坦,旁周扬区角膜变陡峭,是角膜形态因素值接近零(球性)。
角膜屈光度、屈光度、裸眼远视力的变化及其意义==========
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系统为研究角膜表面的形态、屈光分布及微细变化的监测提供了可靠的定量手段。对于角膜塑形术,角膜地形图检查时必不可少的,术前可以排除一些不适合的患者,如圆锥角膜、高度角膜性散光等;以角膜地形图测量的结果选择镜片参数;在角膜塑形术治疗过程中,较哦地形图出现各种变化,镜片定位良好,表现为中央区角膜平坦,次中央区角膜变陡:不少患者变现为偏侧型、甚至中央岛型和不规则型,此时角膜地形图作为重要的检测手段,能够帮助了解镜片作用于角膜情况,并适时调整镜片。如角膜中央偏上方曲率变平,中央偏下方曲率变陡,提示镜片中心定位偏上,往往由于镜片配适较平或镜片直径小、眼睑紧张度高、散光过大等。可根据情况调整镜片,如增加镜片的中央厚度、采用特殊的棱镜平衡法、特殊的镜片边缘设计,减少眼睑对镜片边缘的上携作用等,使镜片定位良好。另外角膜地形图能反映镜片作用的范围和量,散光轴向的变化,角膜规则性指数、角膜非对称性指数等变化情况。
研究发现,配戴角膜塑形镜,能较快发生角膜弧度的改变,以1周内变化最明显。角膜水平向屈光度改变平均未1.37D,垂直向改变达1.38D,两者改变幅度接近,存在顺规性散光向你贵姓散光发展的趋势,固术前选择合适配戴者,应尽量避免角膜逆规性散光。同时角膜最小屈光度在较长时间内仍在变化,说明了镜片作用的延续性和监控的重要性。
总体上屈光度的改变在1周内及出现明显变化,1个月左右达到降低幅度最大值,临床发现最大降低可达6D,平均为3D。角膜塑形术改变角膜弧度,降低屈光度的作用是肯定的,但作用范围有限,一般地、中度近视比较理想。
裸眼视力在1周内即出现明显提高,1个月左右视力提高最明显,以后趋稳定。由于角膜塑形术降低屈光度作用有限,患者最终的裸眼视力取决于术前的屈光度。对于近视度数小于5D者,裸眼视力可达5.0或以上,而对于屈光度大于5D者,屈光度的降低并不以为者裸眼视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