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早起圆锥角膜等疾病引起的异常角膜地形图
有多种角膜疾病可影响叫哦的前、后表面,角膜地形图检查有助于确立这些疾病的诊断,并确定该眼是否适合配戴角膜接触镜以及适合配戴何种类型的接触镜。
(1)圆锥角膜是一种非感染性进行角膜变薄的疾病,是最常见的角膜形态异常性角膜病。典型圆锥角膜的临床症状为进行性视力下降伴散光增大、后期矫正视力下降等,体征有角膜局部变薄、圆锥状前突、Vogt线、Fleischer环、角膜瘢痕等。但在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出现以前,应用裂隙灯和角膜曲率计难以新型早起诊断。角膜地形图检查的应用,使早期诊断圆锥角膜成为可能。
典型的圆锥角膜的角膜地形图表现为:局部区域变陡峭,形成一局限性圆锥;圆锥顶点多偏离视轴,以下方或颞下方为多见;主要分为角膜中央陡峭的中央型和向角膜缘方向变陡峭的周边型;从圆锥的形态表现,划分为圆形、椭圆形和领结形等。圆锥角膜的地形图诊断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 角膜中央曲率明显高于正常(>47.00D);
② 同一个体双眼角膜曲率差值大(>2.50D);
③ 角膜下方与上方的曲率差值增加(>3.00D)。在许多病例,角膜屈光力地形图于角膜高度地形图所显示的锥顶的位置不一致,因为它们的锥顶角膜屈光力并不一定是最大的。角膜表面高度地形图才能显示角膜锥的真正位置。基于Placido盘设计的角膜地形图系统仅能检测角膜前表面屈光力,而且在过于明显变形的角膜如后弹力层破裂者,因而能测量全角膜厚度的地形图系统提供的角膜厚度地形图也能用于圆锥角膜的诊断。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可提供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地形图和角膜厚度,能在圆锥角膜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能用于角膜前表面正常而只有后表面呈锥状前突的角膜后膨隆的诊断。
临床早期圆锥角膜又称亚临床期圆锥角膜,是指矫正视力基本正常,无明显裂隙灯体征,但最终将发展为对照,以其平均值的2个标准差为参考,建议用以下作为临床早期圆锥角膜的诊断筛选指标:
① 角膜中央屈光力>46.40D;
② 角膜6mm直径处下方与上方屈光力差值I-S值>1.26D;
③ 同一个体双眼角膜屈光力差值>0.92D。该标准目前比较通用。圆锥角膜的发展是进行性的,即使早期没有明确指征只要加强随访,仍能及早诊断。
尽管较欧美地形图的应用为临床早期圆锥角膜的诊断提供了可靠性依据,但目前耳朵标准尚未统一,每种方法均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
早期圆锥角膜是指由于机械性外力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在角膜地形图上表现出类似于圆锥角膜的一种临床现象。通常,角膜接触镜(尤其是硬性角膜接触镜)的配戴是引起假性圆锥角膜最为常见的因素,其主要原因是角膜接触镜直接压迫角膜而引起角膜曲率变化,但代谢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有研究显示角膜塑形镜会造成角膜不同区域上皮厚度的改变。角膜接触镜引起的角膜曲率改变一般有;角膜中央规则散光,散光轴向改变,角膜中央相对变平坦,接触镜边缘处相对陡峭。这种圆锥角膜的地形图表现是与角膜接触镜所处的位置相关的,而且没有圆锥角膜的其他症状和体征。部分个体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会出现角膜变薄,但呈现为全加墨变薄,而不是角膜局限性变薄。角膜接触镜引起的角膜曲率改变时可逆性的,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一般摘镜后1~2周可恢复,硬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则需要2~3周才能恢复;而角膜塑形镜配戴者则需要3~6个月才能完全恢复,因此需要密切的随访。
检查时被检查者的不良注视也可能引起假性圆锥角膜的地形图表现,因此在检查时要注意这种情况。
(2)边缘性角膜变性
由称为Terrien角膜边缘变性,是一种角膜边缘部位的非炎症性、缓慢进展的角膜变薄性疾病,确切病因尚未明确。本病多发于或首发于角膜上半部边缘,逐渐沿角膜缘环形进展,表现为角膜局部变薄、膨隆,晚期常表现出高度逆规性散光或不规则散光,还可能穿孔。角膜地形图表现为:除了在角膜中央有一个屈光力强的区域外,角膜周边还有一个屈光力强的区域。而角膜表面的高度、厚度地形图可以更直观显示角膜边缘的高度、厚度的变化。病变早期一般仅需要密切随访,但如角膜边缘明显变薄,应及早行部分或全板层角膜移植。
(3)干眼
干眼是由于泪液的质和量的异常或泪液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的雷魔不稳定和眼表的损害,从而导致眼部不适的一类疾病。泪膜不稳定就不能构成角膜完整的光滑的表面,表现为泪膜很快干燥破裂,从而产生异常角膜地形图,可表现出SAI和SRI值明显增大。角膜地形图呈不规则形,在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的表现为角膜厚度明显小于正常人,而且图形有明显不规则形改变。角膜接触镜的配戴会对泪膜造成影响,可引起干眼;在已有干眼者,则会加重干眼症状,甚至令配戴者无法继续配戴。干眼者不适合配戴角膜接触镜,或暂时停止配戴,待干眼治愈后可考虑继续配戴。